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《法華經》首場論壇聚焦教義闡述 精闢論點開啟佛典新視角
2024-12-14
「《法華經》及其美術─國際學術研討會」12月14日進入第二天,第一場論壇以「《法華經》及其教義」為主題展開,由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林保堯擔任主持人。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末木文美士線上發表《法華經》中的三重菩薩論,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則探討天台智顗對《法華經》的演繹,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張文良則闡述《法華經》中「二佛並座」與生命哲學的新維度。講者精闢深刻論點,開啟與會者對《法華經》教義的新視野,現場回響熱烈。
其中,日本知名思想史學家、著有《現代佛教論》等多部作品的末木文美士,從《法華經》所展現的三重菩薩論出發,進行深入分析。他指出,傳統上《法華經》可分為迹門和本門兩部分,而現代學界則將其區分為三類:第一類涵蓋從〈方便品〉至〈授學無學人記品〉,第二類從〈法師品〉至〈囑累品〉,第三類則包括從〈藥王菩薩本事品〉以後的章節。
末木文美士強調,佛陀持續為眾生說法教化,這正是菩薩行的實踐。他表示,《法華經》整體由菩薩思想貫穿其中,不同類別對菩薩的敘述方式各有不同。三重菩薩論分別是「作為存在的菩薩」、「作為實踐的菩薩」和「作為模範的菩薩」,此分類方式不僅突破傳統迹門和本門的劃分,揭示了菩薩的三重形態,還展現菩薩思想的多層次性,為大眾提供有別以往的詮釋視角。
長期專注於天台止觀及佛教經典研究的永本法師,則透過此次論壇闡述《法華經》的經意,是如何在天台智顗大師的演繹下,成為流傳千年之久的傳世經典,對後世影響深遠。
他指出,《法華經》與《華嚴經》並列為佛教經典中的「經中之王」,但兩者內涵有所不同。《法華經》是初期大乘佛教經典之一,對佛教歷史發展與傳播影響甚深,而探究其經典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國佛教信仰開花結果,最大貢獻者要屬天台宗智顗大師。
永本法師談到,《法華經》是以「一佛乘」為宗旨,認為「眾生皆能成佛」。從發展脈絡來看,《法華經》能在佛教信仰歷程中廣為流傳,除民間觀音信仰的普及化外,天台智顗的創說,更是影響深遠。此外,《法華經》的諸法實相,也因智顗大師的領會與闡釋,而有了三種止觀、四種三昧的修持方法,這些方法至今仍對佛教修行具有重要意義。
專注於中國佛教研究的張文良教授,則從《法華經》中「二佛並坐」的故事出發,探討其背後意涵。他認為,「二佛並坐」是《法華經》中的獨特故事,不僅在結構上串聯了經典的前後部分,也成為當代學者從印度思想史等不同角度進行語言學、文獻學和歷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。
張文良指出,「二佛並坐」的故事可從三個維度來探討,一是《法華經》中的原始敘事;二是後世注釋家的再詮釋;三是當代佛教學對「二佛並坐」的歷史考察。他認為,此故事的原始敘事為後世的注釋家提供了思想元素,也為當代學者提供豐富學術背景,有助於深入探究《法華經》的邏輯體系。
論壇最後,林保堯感謝三位講者帶來的精采論述,精闢分析不僅讓與會者更深刻理解《法華經》教義內涵,也引領大眾從多元角度去領略經典真義,為此次研討會挹注新意。
其中,日本知名思想史學家、著有《現代佛教論》等多部作品的末木文美士,從《法華經》所展現的三重菩薩論出發,進行深入分析。他指出,傳統上《法華經》可分為迹門和本門兩部分,而現代學界則將其區分為三類:第一類涵蓋從〈方便品〉至〈授學無學人記品〉,第二類從〈法師品〉至〈囑累品〉,第三類則包括從〈藥王菩薩本事品〉以後的章節。
末木文美士強調,佛陀持續為眾生說法教化,這正是菩薩行的實踐。他表示,《法華經》整體由菩薩思想貫穿其中,不同類別對菩薩的敘述方式各有不同。三重菩薩論分別是「作為存在的菩薩」、「作為實踐的菩薩」和「作為模範的菩薩」,此分類方式不僅突破傳統迹門和本門的劃分,揭示了菩薩的三重形態,還展現菩薩思想的多層次性,為大眾提供有別以往的詮釋視角。
長期專注於天台止觀及佛教經典研究的永本法師,則透過此次論壇闡述《法華經》的經意,是如何在天台智顗大師的演繹下,成為流傳千年之久的傳世經典,對後世影響深遠。
他指出,《法華經》與《華嚴經》並列為佛教經典中的「經中之王」,但兩者內涵有所不同。《法華經》是初期大乘佛教經典之一,對佛教歷史發展與傳播影響甚深,而探究其經典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國佛教信仰開花結果,最大貢獻者要屬天台宗智顗大師。
永本法師談到,《法華經》是以「一佛乘」為宗旨,認為「眾生皆能成佛」。從發展脈絡來看,《法華經》能在佛教信仰歷程中廣為流傳,除民間觀音信仰的普及化外,天台智顗的創說,更是影響深遠。此外,《法華經》的諸法實相,也因智顗大師的領會與闡釋,而有了三種止觀、四種三昧的修持方法,這些方法至今仍對佛教修行具有重要意義。
專注於中國佛教研究的張文良教授,則從《法華經》中「二佛並坐」的故事出發,探討其背後意涵。他認為,「二佛並坐」是《法華經》中的獨特故事,不僅在結構上串聯了經典的前後部分,也成為當代學者從印度思想史等不同角度進行語言學、文獻學和歷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。
張文良指出,「二佛並坐」的故事可從三個維度來探討,一是《法華經》中的原始敘事;二是後世注釋家的再詮釋;三是當代佛教學對「二佛並坐」的歷史考察。他認為,此故事的原始敘事為後世的注釋家提供了思想元素,也為當代學者提供豐富學術背景,有助於深入探究《法華經》的邏輯體系。
論壇最後,林保堯感謝三位講者帶來的精采論述,精闢分析不僅讓與會者更深刻理解《法華經》教義內涵,也引領大眾從多元角度去領略經典真義,為此次研討會挹注新意。
最新消息
鳳山講堂好苗子幸福學堂親師座談 攜手培植五育均優幼苗
2025-08-13菲律賓光明大學專題講座 啟發人生智慧與價值
2025-08-13南華大學招生亮眼 註冊率百分之96點1
2025-08-13洛杉磯醫療講座 控制預防「沉默的威脅」
2025-08-13佛光大學實習生圓滿返台 萬年寺送誠摯祝福
2025-08-13慧心傳道覺有情 深耕行佛40載
2025-08-13雲水書車共識精進營 珍惜因緣得來不易
2025-08-132025大墩美展文化交流展 中天寺展覽館開幕
2025-08-13魏碑風骨筆筆生輝 金剛寺書法研習沉澱心靈
2025-08-13盧秀燕率團隊巡禮中天寺 推崇五和創造人民幸福生活
2025-08-13
相
關
消
息